干货!个贷不良批量转让放开,参与者如何平衡“危”与“机”?
2020年,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蔓延,经济下行、全球金融市场震荡,不良资产规模大幅上升,个贷不良贷款规模也呈现增长态势。伴随监管部门允许个贷不良批量转让试运行后,个贷不良批量转让开始合法化,从“禁止”到“允许”这一转变整整历时八年之久。
2020年6月4日,银保监会下发《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(征求意见稿)》《银行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实施方案》,在征求意见稿中,监管拟放开单户对公不良贷款、批量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试点,这两项在之前一直是监管禁区。
1
个人不良贷款“出表”有了新路径
在试点政策落实之前,财政部、银监会《关于印发<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>的通知》(财金〔2012〕6号)规定,个人贷款不得进行批量转让,其中包括房贷、车贷、教育助学贷、信用卡透支、其他消费贷等。由于严格限制批量转让,出表就变得相当困难。而试点政策放开,便可以在银行间出表,增加了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。
那么,既然限制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会增加出表难度,为什么要出台政策来进行约束?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:
NO.1
担心个人欠银行的贷款,恶意逃废债;
NO.2
担心资产管理公司把不良转让给社会上机构而存在恶意催收行为;
NO.3
个人贷款额度小但数量巨大,处置成本非常高。
从目前发展形势看,个人不良贷款体量已经很大,央行发布的《中国金融稳定报告(2019)》显示:2018年我国个人不良贷款余额为7103亿元,不良率1.5%。2020年一季度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比2019年年末上升0.13%,粗略估算,我国个人不良贷款余额接近万亿。
如果经济继续下行不良还会加速暴露,这给银行带来巨大压力,对于个贷不良批量处置需求也变得十分迫切,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应运而生,这让个人不良贷款“出表”有了更多选择。
2
个贷不良资产有哪些常规处置方式
在个贷不良资产批量转让试点实施之前,不良资产是无法通过转让的方式进行剥离,而是交由专业的AMC处置,各贷款机构的个贷不良还是依靠自身力量去解决,通常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处置:
NO.1 贷款清收
清收通常是由催收人员向违约债务人进行催收,有电话、邮件、上门、起诉和仲裁等方式,个人贷款有小额分散的特性,这就需要更多物力、人力。个人贷款催收难是不争事实,伴随疫情冲击,违约率有上升态势,尽管国家推出延期优惠政策,但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个贷不良的上升,只是延迟了不良产生的时间。
NO.2 不良资产核销
在各种方式都无法收回欠款时,只能进行不良资产核销,用资产余额来冲抵资产负债表数据。但核销并不容易,必须遵循严格的认定条件,提供确凿证据,上报审批通过才行。只有确定为呆账,才能按照法律程序进行核销。
NO.3 发行不良资产ABS
个人贷款额度小但数量巨大,处置成本非常高。不良资产ABS就是常说的不良资产证券化,是将一部分流动性差的资产组合成稳定的现金流,在通过信用背书转化为流通的标准化证券,这是盘活不良资产的新手段。
不良资产ABS试点后发行量不大,但从发行规模看呈现逐年递增趋势。纵观2019年发行的不良资产ABS,全是个贷不良,没有对公不良。数据显示,截止2019年年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行规模143.49亿元,其中,信用卡不良资产ABS共计69.02亿元,个贷抵押类ABS为74.47亿元。发展存在不平衡性,这种发展状态说明不良资产证券化发展并不理想,相关制度和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。
2016-2019年不良资产ABS发行规模-数据来源:wind
3
打通政策堵点 个贷不良或将迎来新机遇
随着批量个人不良贷款转让政策的出台,AMC将可以参与到银行个贷不良贷款的收购处置,为个贷不良资产的处置增加新渠道和路径。
对于个人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上,征求意见稿要求收购后不得二次转让,禁止二次转让是担心现在资产公司收购了以后,再转给民营的置业机构,民营置业机构用各种手段去催收,也造成社会上的问题。
本次试点并没有禁止委托催收,但是明确了委托方对清收机构的管理责任,对于政策放开最为担忧的暴力催收问题设置了预防措施。提出禁止暴力催收、对于五类不良贷款禁止转让。
资产管理公司应建立个人贷款的相应催收制度、投诉处理制度,配备相应机构和人才队伍。对于批量收购的个人贷款,只能采取自行清收、委托专业团队清收、重组等手段自行处置,不得再次对外转让。
有分析人士认为,地方AMC在承接此项业务上可能更有优势,由于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有属地化的优势,但是,是否参与业务也要基于对自身业务的判断,则要根据各个资产公司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。
对于放宽不良处置市场化准入标准,有人认为,不良资产处置市场要打破藩篱,让更多的民资外资和处置机构参与进来,建议赋予不持牌AMC批量收购不良资产包的权利。也有人建议,放宽不良处置市场化准入标准,允许符合资格的非持牌资产管理公司承接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包,以拓宽不良处置渠道,加快处置进程。
不良资产处置已经迎来了新风口,越来越多的资本和机构相继进入这一领域。新的处置模式、更多的参与主体、不同的不良资产来源,都给不良资产行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。